空間生産力激發藝術界新質生産力--當代美術館去年完成8項目

發布時間:2025-01-07

致力于打造世界壹流文化新地標的蘇州當代美術館建設迎來新節點,主體結構全面封頂,幕牆工程基本結束,內裝工程全面展開。同時,隨著非傳統雕塑藝術“填空”的發布,這座不設固定場所的“無邊界”美術館,去年全年8個“空間生産力”項目完美收官,澎湃出藝術界生生不息的“新質生産力”。

從“吃掉”壹座巧克力餅幹搭建的蘇州城的“宋冬:吃城市”,到探究“荒野”與“都市”關系的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作品“都市荒野偵探”;從挖掘蘇州民居、重構老屋曆史的紙質藝術“飛屋”,到對中外名畫進行再創作的“胡尹萍:雜格嚨咚”針線鈎織作品展;從聚焦個體心靈世界的“過曝的金絲絨”超現實主義藝術實踐,到既展現個性特色又彙聚集體智慧的非傳統雕塑藝術“填空”……壹年間,蘇州當代美術館抓住場館籌建的窗口期,在商業中心、圖書館、藝術櫥窗等不同空間,創造了壹個個獨特的現場。

這些“空間生産力”項目把不同藝術門類放到具體的人群、空間中産生互動。藝術家與活動參與者、在地群衆,共同探討多層次社會文化的融彙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當代藝術如何回應銀發壹族需求、個體在群體中的關系等不同主題,以各異的空間、全新的樣態,回應著“新質生産力”在藝術界如何呈現的問題。

在藝術界人士眼中,還在建設中的蘇州當代美術館是壹座“前置”的“無邊界”美術館。“美術館不是單純的建築,它是壹種關于當代生活的觀念和行動,只要有藝術發生,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爲美術館。”蘇州當代美術館執行館長王曉松說,與傳統的美術館不同,“空間生産力”的所有項目都沒有統壹的場地,而是根據藝術家與空間的具體情況,在不同地方、不同時間段、虛擬與實體不同平台上“流動”展開。

項目關注的首要問題是藝術創作過程中與在地民衆的互動、環境的融合以及公衆的參與情況,使項目真正成爲壹個開放、包容、動態的文化交流平台。正是秉持著這份理念,美術館團隊利用城市不同的空間,邀請影響力、創造力、執行力兼具的藝術家參與到項目中,與地方民衆發生關聯,讓更多人通過美術館來深入探究藝術和生活的關系。

“以往,我們只是把空間當作藝術呈現的背景,注意力只在展品上。其實,在美術館,空間是知識生産的必要前提,美術館是壹個知識交互、思想激發的平台。”王曉松說,經過這壹年的“空間生産力”項目的實踐,他越來越感受到,美術館工作必須對城市的文化有回應,必須賦能城市未來發展。

美術館的“空間生産力”,就是藝術領域的“新質生産力”。縱觀全年實施的8個項目,無壹不“新”,有立足新技術、用影像記錄和探究廢棄村落未來走向的,有傳播新觀念、探索美術館在作品與公衆之間構建理解與對話可能的,有搭建新平台、引入國際知名藝術家與當地市民深度互動交流的。蘇州當代美術館正探索著藝術面向未來的新實踐。“美術館的‘新質生産力’,就是要打破傳統辦館思路,在‘空間中生産,在地方生根,與行業關聯’,從城市的未來出發。”王曉松說。

壹年來的探索實踐,蘇州當代美術館每個項目都注重體現當代性、在地性與問題的國際性。誠如藝術家們所言,這座美術館的優勢是“生長”在蘇州工業園區這片具備國際化經驗、思維、眼光的城區,市民對多元文化的需求十分強烈。因此,壹批真正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願意將項目落地蘇州,並在與當地市民的互動中將藝術理念傳播開來。例如,落地“空間生産力”首個項目的藝術家宋冬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壹,藝術家胡尹萍的項目關注銀發壹族這個世界性話題,視覺藝術家趙仁輝是當前新加坡最受關注的青年藝術家,藝術家楊迪則參考藝術社會學的方法用影像呈現“壹個”出去又歸來的“蘇州人”三十年的城市記憶。他們的藝術方法、作品成就,都處于當今國際藝術的前沿,引進這批藝術家的創作實踐,爲園區文化藝術的國際化交流打開新的空間。


記者:陳燕

來源:《姑蘇晚報》2025年01月01日A07版